「與其這樣活著不如早點死死好了」。我的外婆,因為開過兩次脊椎手術而臥床多年,最後因為器官衰竭而離世。我去安養院看她時,她如此刺裸裸的説出心裡的哀怨。
人活著就會老化,生活的品質因為失能瞬間跌到谷底,對人生充滿著悲觀和怨懟。一切都源自於缺乏預防的觀念,也就是「肌肉」的流失,而健康到老的關鍵就是開始「運動」。
平常不運動鍛鍊肌肉,肌肉會隨著年齡衰弱,肌力與體能隨之衰退,身體將無法活動自如,一但跌倒不能走,臥床或需要照護的風險就會提高。相反的,若開始訓練肌肉,就能延長這輩子獨立自主的時間,也能讓臥床時間有效縮短。
假如沒運動,人的肌肉在40歲之後每年減少8%,大腿肌肉力量則在40歲之後每年下降10~15%。肌少症(sarcopenia)已是台灣社會的重大議題。那走路算運動嗎?台灣很多長輩會在清晨或傍晚去走路,而且走的時間也不算短。但主計總處和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餘命79.5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僅70.8歲,長達8.7年的時間受病痛之苦,處于失能狀態。
為何運動風氣盛行,卻無法有效降低失能時間呢?因為人的肌肉主要分成兩種:快縮肌(肌力與爆發力)、慢縮肌纖維(耐力),走路主要用的是慢縮肌,跌倒的主因是因為快縮肌萎縮造成肌力下降,而無法負擔身體的重量和動作。
過往長者運動不強調強度,現在研究發現強度很重要。長輩做的低強度走路主要是訓練心肺耐力,缺乏中高強度的訓練強化肌力、增加肌肉,一週2~3次的「阻力訓練」+適當的補充蛋白質(如乳清蛋白、雞蛋、瘦肉、牛奶等)會是改善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
影片為LIGHT WORKER的客戶,洪先生,今天57歲,重訓時間:一年,每個禮拜上2次私人教練課程。以上為其訓練時的實錄,影片一:引體向上(強化背部肌肉,保護脊椎及防止手臂退化),影片二:啞鈴高腳杯深蹲(強化大腿肌肉,預防膝、髖關節退化)。
圖片出處:
http://hanwenliu.blogspot.com/2018/07/sarcopenia.html
https://heho.com.tw/archives/92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