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活動的人在30歲以後,每10年會失去3%~5%的肌肉量」 。失去肌肉量,除了代謝變差容易變胖外,也會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研究發現,人的「淨體重」(Lean Body Mass,即去除脂肪的體重)增加,可以預防2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阿茨海默症以及其它與系統性炎症有關的疾病。
逆轉肌肉流失的唯一方法就是肌力訓練。
一個完整的訓練規劃,肌力訓練根據訓練目標的不同,對於肌耐力訓練、肌肉生長訓練與最大肌力訓練之間調整不同比例。一般人剛開始作肌力訓練時,建議先從「肌耐力」,10~12下為主,之後視情況(譬如肌力停止增加、肌肉成長停滯)進階做「肌肉生長訓練」,最後等肌肉成長達到極限時,再做「最大肌力訓練」。其實,只要是肌力訓練,不管做幾下都會有肌肉生長的效果,只是根據研究,肌肉生長訓練是肌力訓練中對於肌肉生長較有效率的作法,8~10下這個區間對肌肉生長的效果最有效。比方說深蹲最重可以舉30公斤舉1下,換算一下,預估22.5公斤做10下,25公斤做8下。
以肌肉生長為主的訓練方法:
1.輔助反覆(Spoting):
每個動作達到最大反覆次數,動作中因疲勞無法完成時再由他人幫助完成。簡單來說,做到做不起來,再讓他人幫忙完成。
這個方法是藉由肌肉達到最大疲勞來促進肌肉的生長,但須注意動作模式是否走位,輔助員須留意運動者的狀態!
然而,根據最近的文獻研究指出這個方法反而會因過於疲勞增加受傷的風險,是無效、無效、無效的訓練方法!(因為很重要所以說3次)。
2.分部位訓練(Split Routine):
常在一個肌群用到3個動作以上,剩下的就會移到下一天。許多健美者一週通常會練5-6天,每個部位平均會練1至2次。
可以讓每部位獲得較強刺激促進肌肉生長,但由於強度較強不適合新手;需花費許多時間,身體可能恢復不過來而增加受傷的風險。
課表編排建議使用方向性(上、下半身的推、拉等)而非部位訓練(胸、背、腿等),這樣可讓肌肉訓練的更均衡且省時間、高效率。
3.離心反覆(Eccentric):
於離心階段(肌肉拉長)增加阻力,延長離心訓練時間(約4~6秒)。由於離心可承受較重阻力,對肌肉的刺激比向心(肌肉收縮)更強。
由於強度增加負荷較大導致受傷風險提高,適合對阻力訓練有數年經驗的訓練者。假如槓片等器材不敷使用,造成強度無法提升,可採用此方法!
4.超級組(Super Set):
交替訓練兩個互為拮抗肌的部位(例如做完臥推立刻划船),中間無休或稍休。
相當節省時間且不耽擱組間休息,十分有效率的訓練方法。互為拮抗肌之部位均衡發展對體態及預防受傷十分重要,適合對於阻力動作熟悉的訓練者。
馬龍個人相當推薦的訓練法!!
5.連續耗竭:
做一組動作直到耗竭為止,休息20~30秒立刻做下一組,由於還未恢復疲勞耗竭的較快。
由於十分疲勞容易增加受傷風險,適合經驗豐富對動作熟悉的訓練者。
6.丟下組(Drop Set):
跟上述類似,舉例:用25LB啞鈴作彎曲划船,做到做不起來後再用20LB磅做到耗竭。這邊的丟下是翻譯及動作描述,不是要各位朋友真的去丟啞鈴。
可對訓練肌群高度刺激,建議可在動作中的最後一組使用,避免過早疲勞導致動作模式走位。
7.預先疲勞法(Pre-Exhausted):
先訓練一組小肌群直到疲勞,接著做大肌群訓練,中間不休息。
可讓肌肉獲得極大刺激。但由於小肌肉群疲勞之後再做大肌肉群,會造成穩定度下降,尤其在做自由重量時(例如槓鈴仰臥推舉 可改由啞鈴),容易會因為神經、肌肉疲勞導致協調性不佳而提高受傷風險。但如有特殊需求,使用固定式器材來降低風險或許是可行的。
圖片出處:
https://kknews.cc/health/8mezog.html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基礎減月巴健身計畫-觀念篇
「什麼,又胖了!」體重計上的數字正在浮動中~減肥是每個現代人幾乎都會遇到的課題,而到底是要減肥還是減重?傻傻分不清楚?常聽到說「少吃多動」就能減肥,的確體重暫時會下降,但往往一多吃立刻就胖回來,甚至比原本數字更高。
這其中原因是什麼呢?人類文明不斷演化但身體機制還停留在遠古,吃低於基礎代謝率時,人體因害怕餓死會產生保護機制,為維持運作而降低代謝,把脂肪存起來而把代謝最高的肌肉拿來當柴燒。代謝變差後,只要一多吃體重立刻反彈回來。那到底要如何做呢?運用科學方法是不二法門。
簡單來說:運動、飲食、睡眠,三者缺一不可。
運動:
重量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等)+心肺運動🚴♀️(如慢跑、腳踏車等)。重量訓練增加肌肉比例、基礎代謝率 ; 心肺運動燃燒體脂肪,增加心肺功能。假如時間許可,可「分天」,例如週一、三、五做重訓,二、四、六做心肺,或「分時段」:例如早上重訓+晚上心肺。如都無法,可先重訓在心肺。
研究顯示,「先心肺、再重訓」,確實影響訓練成效,研究者找來一堆成年男性,要求他們在重訓前先到跑步機上熱身,熱身完再分別執行五個重量訓練動作。結果顯示,不管任何方式的跑,最後都害他們無法完成原本可以完成的訓練,減少的訓練量從8%~18%不等。如此看來先心肺是非必要的。
運動的順序:熱身(按壓10分鐘+靜態伸展5分鐘+動態伸展5分鐘)+重訓(30~45分鐘)+心肺(15~50分鐘)。
1.熱身:
先滾筒按壓主要會運動的大肌群,如大腿前後、外側,臀,背部等,在拉筋伸展平常生活中特別僵硬的關節和肌群,最後用自身體重做課表中的重訓動作,如課表中有負重深蹲,動態伸展就可以做自身體重深蹲,如此可確保負重的時候已先預習過,讓動作更標準訓練更有效率。
2.重訓:
重訓動作千百種,以身體的活動方向來分析,不外乎是上下半身的推、拉,核心,移動,負重走等七種,可每種種類排一種,循環做一組:
初學者:依序做伏地挺身、深蹲、貓背、橋式、棒式、抬膝跑、抱重物走路,每個動作做10下或30秒,完成一遍算一組,做1~2組。
進階者:依序坐下斜伏地挺身(腳踩椅子等有高度的物體)、分腿深蹲、划船、單腳橋式、增強式棒式(腿往後退、距離拉長)、爬山式、公事包走路。每個動作10下或30秒。完成一遍算一組,做2~3組。
進階者:依序坐下斜伏地挺身(腳踩椅子等有高度的物體)、分腿深蹲、划船、單腳橋式、增強式棒式(腿往後退、距離拉長)、爬山式、公事包走路。每個動作10下或30秒。完成一遍算一組,做2~3組。
3.心肺:
可運用慢跑、開合跳、跳繩、腳踏車等會讓全身活動到且會喘的方式。
初學者:有氧,運用上述其中一種方式,規律的速度做30~60分鐘,強度低~中(心跳變高,微喘但能說話)。
進階者:間歇無氧,運用上述其中一種方式,做30秒衝刺/2~3分鐘輕鬆,強低從中高~高(心跳變高,很喘幾乎不能說話)。
活著就是要動,老了更要運動
「與其這樣活著不如早點死死好了」。我的外婆,因為開過兩次脊椎手術而臥床多年,最後因為器官衰竭而離世。我去安養院看她時,她如此刺裸裸的説出心裡的哀怨。
人活著就會老化,生活的品質因為失能瞬間跌到谷底,對人生充滿著悲觀和怨懟。一切都源自於缺乏預防的觀念,也就是「肌肉」的流失,而健康到老的關鍵就是開始「運動」。
平常不運動鍛鍊肌肉,肌肉會隨著年齡衰弱,肌力與體能隨之衰退,身體將無法活動自如,一但跌倒不能走,臥床或需要照護的風險就會提高。相反的,若開始訓練肌肉,就能延長這輩子獨立自主的時間,也能讓臥床時間有效縮短。
假如沒運動,人的肌肉在40歲之後每年減少8%,大腿肌肉力量則在40歲之後每年下降10~15%。肌少症(sarcopenia)已是台灣社會的重大議題。那走路算運動嗎?台灣很多長輩會在清晨或傍晚去走路,而且走的時間也不算短。但主計總處和衛福部統計,國人平均餘命79.5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僅70.8歲,長達8.7年的時間受病痛之苦,處于失能狀態。
為何運動風氣盛行,卻無法有效降低失能時間呢?因為人的肌肉主要分成兩種:快縮肌(肌力與爆發力)、慢縮肌纖維(耐力),走路主要用的是慢縮肌,跌倒的主因是因為快縮肌萎縮造成肌力下降,而無法負擔身體的重量和動作。
過往長者運動不強調強度,現在研究發現強度很重要。長輩做的低強度走路主要是訓練心肺耐力,缺乏中高強度的訓練強化肌力、增加肌肉,一週2~3次的「阻力訓練」+適當的補充蛋白質(如乳清蛋白、雞蛋、瘦肉、牛奶等)會是改善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
影片為LIGHT WORKER的客戶,洪先生,今天57歲,重訓時間:一年,每個禮拜上2次私人教練課程。以上為其訓練時的實錄,影片一:引體向上(強化背部肌肉,保護脊椎及防止手臂退化),影片二:啞鈴高腳杯深蹲(強化大腿肌肉,預防膝、髖關節退化)。
圖片出處:
http://hanwenliu.blogspot.com/2018/07/sarcopenia.html
https://heho.com.tw/archives/9232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深蹲的迷思:膝蓋到底能不能超過腳尖?
「深蹲被稱為動作之王,比起其它的動作,它在提升身體質量及全身肌力上可以做的更多。然而,深蹲動作做錯所帶來的傷害可能也比其它動作來的更多。」
- Dan John,美國知名訓練師&作家
剛接觸重量訓練的客人常會問:
「聽說深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是對的嗎?」答案是:不一定。
「聽說深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是對的嗎?」答案是:不一定。
深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天生就會蹲,不信嗎?讓小朋友去撿玩具,你就知道了。只是現代人因坐式生活使活動量減少,加上缺乏運動習慣,身體的柔軟度和肌力逐漸衰退,逐漸喪失了身體的本能 ; 而每個人的大腿骨/軀幹的長度比例不同,五五身跟三七身深蹲的角度就不一樣,假如你要大腿骨較長的三七身,深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還真是是難為他了,因為鐵定蹲的不標準。
而深蹲的主要重點是:
1. 腳尖對準前方,雙腳打開約肩膀寬。
2.下蹲時膝蓋對準腳尖或者向外(絕不可向內!),臀部盡可能往後往下坐。
3. 站起時同時使用膝蓋與臀部
但為何會有「深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這一說?因為依照身體的結構,髖關節比膝關節能夠承載更大的重量。當我們深蹲時,沒有把屁股往後坐、把膝蓋往前推,會讓膝關節的軟組織負擔極大壓力,錯誤動作又再加上重量,大幅增加受傷的風險。
有些教練們為了方便教學,才會使用「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的指導語,以避免膝關節壓力過大。然而,有時沒特別解釋容易矯枉過正,因為膝蓋為了不要超過腳尖,會過多的使用髖關節,而讓脊椎代替膝關節往前彎曲(駝背),而讓腰椎承受極大的壓力,如果又加上負重,椎間盤突出的風險會大幅增加。
所以建議指導語可改用:
「想像去坐馬桶,屁股盡可能往後往下蹲」,假如體會不到也可使用箱子或藥球,放在身體後方,當做目標物來練習。
「想像去坐馬桶,屁股盡可能往後往下蹲」,假如體會不到也可使用箱子或藥球,放在身體後方,當做目標物來練習。
「 迷思往往來自於對事物片面的了解,而運動的經驗談固然重要,但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體差異,確切地了解運動科學,才能破除迷思免於傷害。」
- Malone教練
圖片出處:
http://nicktumminello.com/2012/12/squat-like-a-baby-7-reasons-this-a-ridiculous-myth/
https://redefiningstrength.com/squat-variations/
短時間高效率健身的必知觀念
現代人生活忙碌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讓體態結實、身體健康,訓練有效率便顯得十分重要。選擇適合的健身器材,能讓重量訓練事半功倍。
💪器械式訓練💪 :專指有固定軌道、椅墊、背墊等支撐物的訓練器材。

上圖:器械式訓練
上圖:自由重量訓練--啞鈴高腳杯深蹲
有些人認為器械式比較簡單易懂,而自由重量相對的不易上手;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器械式訓練是基礎,進階者比較適合自由重量訓練 」「自由重量較危險,怕受傷可先用器械式 」;「單關節訓練的局部肌肉充血效果好,而雙關節訓練既累且無法使肌肉集中,所以手臂要結實就多練點二頭彎舉、三頭下壓 。」
上圖:單關節訓練 - 二頭肌彎舉
下圖:雙關節訓練 - 高腳杯蹲舉
肌力訓練有以下幾種效益:
一、肌肉量及肌力的增加
二、動作控制力(維持動作時姿勢肌群的參與能力)
三、身體整合能力(身體各肌肉間一起動作的協調能力,包含生活和比賽中的技術動作)
二、動作控制力(維持動作時姿勢肌群的參與能力)
三、身體整合能力(身體各肌肉間一起動作的協調能力,包含生活和比賽中的技術動作)
不同方式的肌力訓練比較,見下表:

結論:
一、自由重量訓練比器械式訓練效率高:
自由重量比器械式使用更多核心肌群(如負責腰椎穩定的腹橫肌、腰方肌等)。有人會說器械式對增加肌力是有效的,那我先做器械式再練能增加控制力的動作,這樣不是能同時兼顧嗎?理論上沒錯,但這將花費太多時間,依照現代人的忙碌生活,運動的時間很有限,我們會選擇高效率的自由重量。
二、雙關節動作比單關節動作效率高:
雙關節比單關節使用到更多核心肌肉群,且更符合生活上的動作模式如提水桶,搬行李,抱老婆、小朋友🤱(假如只用手臂來做,核心肌群出力很少,痠痛程度和受傷機率會大幅增加)或是運動中的動作模式如高爾夫揮竿🏌♂(天黑可能都還打不完整場)。
簡單來說,器械式跟單關節都是有效的。理論上,如果一個人的控制力是低到完全無法控制身體(例如手術後復健者),可以考慮使用器械式訓練、單關節動作。如有一定基礎的控制能力,選擇自由重量和雙關節動作,絕對是更好的選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