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人打十八洞的高爾夫球,
你對他的認識比你跟他相處十八年還多。」
--Grantland Rice
傳統上,想把高爾夫球打好,不外乎多打來練習技術。越高端的競爭越強調揮桿的流暢度,這需要力量、柔軟度、平衡等身體能力,而強化身體能力的方法就是肌力與體能訓練,訓練主要有兩個益處:
1.增加運動表現
2.預防運動傷害
今天我們先來探討運動表現的部分
而高爾夫球揮桿分成以下幾部分:
1.設定:主要是固定肌肉的動作。
2.後擺 (上桿):用來校正桿頭的位置,讓肌肉、關節先往後伸展開,增加接下來擊球的爆發力。
3.下桿:擊球時要以最大的速度擊中正確的桿頭位置(桿頭速度CHS)。
4.跟進:主要是伸展肌肉的動作。
說明:
上圖是高爾夫球揮桿的力學機制,擊球的順序從骨盆(髖關節)旋轉開始產生力量,後通過核心(脊椎),再依序傳遞到胸椎、手臂、桿頭後完成擊球。關節的柔軟度,核心的穩定,肌肉的力量,桿頭的速度,都是完美揮桿的必備要素。
根據文獻研究,有以下三個發現:
1.深蹲的重量和跳躍的高度對桿頭速度的增加有顯著的影響。由於揮桿是全身性的複雜動作,能增加全身動力傳遞的多關節動作,如推雪撬、深蹲、引體向上、伏地挺身等,會比單關節動作,如二頭彎舉、三頭伸展等,來得重要且有效。
2.訓練的動作除了上述的直線性運動,還要增加水平面的動作,如藥球側拋等。讓鍛鍊出來的力量能有效轉換到水平旋轉的揮桿動作。
3.相較有經驗的選手,新手會使用較多的上半身、較少的下半身,所以桿頭速度也較差導致開球距離不夠遠。
總結:
高爾夫球的揮桿是單一動作但極為複雜,堪稱是一項藝術。
力量是揮桿的關鍵因素,而桿頭速度直接影響擊球距離。通過腿部從地面產生反作用力,整體肌肉越有力 = 揮桿越快 = 打個更遠 = 有機會打得更好。
參考文獻:
https://journals.lww.com/nsca-scj/Abstract/2014/10000/Strength_and_Conditioning_Considerations_for_Golf.3.aspx
名言出處:
https://read01.com/zh-tw/K80aoB.html#.XITKxhMza1s
圖片出處:
http://thedanplan.com/the-golf-kinematic-sequence/
http://ngnation.com/2011/06/29/quick-quote-tiger-woods-injury-upda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