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負重訓練,骨質疏鬆的剋星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但您也許不知道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卻要從三十歲以前就開始。   」
-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  

       談到健身或訓練,都會想到雕塑線條和減肥,但是肌力訓練一個最為重要的效果,是提升骨質的密度,這一點為什麼重要呢?原因有二個:
一、骨質疏鬆的普及率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二、除了肌力訓練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提升骨質的處方有如此高的效果,某些藥物或許有效,但是考慮到副作用之後,利弊得失就很難衡量了。

       骨骼是活的組織,跟身體其他組織一樣會經歷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是「舊的被分解,新的被合成」的一個過程,隨著人逐漸老化,經常會有分解大於合成的情形,也就是骨質越來越低的現象。

       骨密度低於年輕健康成人的數值達1~2.5個標準差,稱之為骨密度低(osteopenia)若低於2.5個標準差,則稱之為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台灣女性在停經後每4人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 約有92萬停經婦女受骨鬆威脅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例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以100年12月之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約有35.2萬名男性及92.1萬名婦女)正遭受骨質疏鬆威脅,而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表1),因此,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威脅會更加劇,相關防治作為更顯重要。

    人體骨骼的骨質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而骨質疏鬆症是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骨折。

    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患者過去1年跌倒次數平均都在2次以上,比沒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跌倒次數來得多(表2),在骨鬆和跌倒的加成效應下,容易發生跌倒、骨折、住院、失能等不良預後,不僅增加整體醫療耗費與社會公共健康照護體系之負擔,且老人骨折後長期臥床的結果,經常併發感染而造成死亡。

       從這樣的數據來看,骨質疏鬆症不是一個罕見的問題,而台灣身為全世界高齡化發生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個問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衝擊整個社會,導致整個國家因健康
       骨密度可以透過肌力訓練提高,但是這個觀念的背後還有更複雜的機制,關於「肌力訓練提高骨密度」的科學研究至少發現了兩個重要的線索:

 一、
       骨質疏鬆症雖在老化的過程中發生,但其實早在年輕的時候開始醞釀,年輕至中年時期缺乏負重形式的鍛鍊,骨質就已經開始悄悄下降,下降的程度「累積」到老年時期,才因為各種症狀而被「發現」。不過,已經步入中老年的人不用著急,研究也顯示『中老年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來提高骨密度』。

二、
       關於肌力訓練提高骨質的機制,研究顯示,要有效提高骨密度,必須使用「高強度」「大重量」「全身性」的重量訓練。小肌群、輕負荷、耐力型的訓練或許在初期有些微效果,但是如果要終身有效重量訓練還是目前所知最強而有力的手段,有研究比較了健力式的大重量訓練者、健身房的輕負荷重量訓練者以及無重量訓練者,結果發現只有大重量訓練者骨質最高,用小重量訓練在骨質方面的效果與沒練差不多。

       許多標榜銀髮樂齡長者的快樂健身計畫,都因為考量年長者的恐懼心態,或是施教者自己缺乏重量訓練的技術和知識,因此多半以輕鬆愉快的康樂活動當作訓練,這樣的訓練不僅無長效,還可能因為用脆弱的身體亂動而導致更多的傷害。

文章及資料出處:
康健雜誌
怪獸訓練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